三国名将于禁的悲剧:为何唯独他投降后身败名裂? 在三国乱世中天弘配资,投降敌营的猛将并不少见,但曹魏名将于禁却成了最特殊的反面教材。同为五子良将的张辽、张郃等人投降后仍受重用,唯独于禁晚节不保,甚至被逼自尽。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故事?
从军神到败将的跌宕人生 作为曹操创业初期的核心将领,于禁的起点比许多同僚都高。他并非降将出身,而是曹操一手培养的嫡系。在著名的宛城之战中,当曹操部队被张绣杀得溃不成军时,正是于禁临危不乱收拢残兵,为曹操集团保存了翻盘的火种。史书记载他治军严整,得士卒死力,连曹操都赞叹:虽古名将,何以加之! 这样一位深得信任的统帅,却在建安二十四年的襄樊之战中遭遇滑铁卢。面对关羽的北伐,曹操钦点于禁统领七军驰援曹仁——这个任命本身就能说明问题:在普遍重用宗室将领的曹营,外姓将领能独当一面的机会少之又少。张辽直到赤壁之战后才获独立领兵权,张郃更是熬到诸葛亮北伐时期才等来机会。而于禁此时已俨然是外姓将领之首。 天灾人祸下的致命转折 命运给于禁开了个残酷的玩笑。当他的大军抵达樊城时,连月暴雨导致汉水泛滥,北方来的曹军不习水战,又未备战船,只能困守高地。反观关羽水军却如鱼得水,最终三万曹军成建制投降。在降将如云的三国时代,这本不算奇耻大辱——张辽降过丁原、董卓、吕布,徐晃曾是杨奉部将,张郃更是官渡之战临阵倒戈,这些人都通过后续战功洗刷了过往。 但于禁的悲剧在于三个关键人物的出现: 1. 庞德的对比效应:同行的西凉猛将庞德宁死不降,被俘后怒斥关羽竖子何谓降也,最终慷慨就义。曹操听闻后痛心道:吾知禁三十年,何意临危反不如庞德邪?一个加入曹营仅五年的降将尚能尽忠,三十年的老臣却变节投降,这种反差彻底摧毁了于禁的声誉。 2. 孙权的背刺:按三国惯例,降将本可通过新战功重塑形象。但于禁刚入蜀营,孙权就偷袭荆州导致关羽败亡,使他辗转成为东吴俘虏,永远失去了证明自己的机会。若关羽势力持续壮大,以于禁之能本可像张辽那样打几场漂亮仗扭转评价。 3. 曹丕的政治算计:当于禁最终被东吴遣返时,曹操已去世。新君曹丕为树立权威,故意让于禁参拜曹操陵墓——墓室内绘有樊城战败的壁画。这种精神折磨让年迈的于禁羞愤交加,最终选择以死解脱。若曹操在世,念及旧情或会从轻发落。 历史的吊诡之处 细究这段公案,会发现其中充满宿命般的巧合。庞德的忠烈、孙权的偷袭、曹丕的刻薄,三个本不相关的事件链环环相扣,将一代名将推入万劫不复的深渊。正如陈寿在《三国志》中的感叹:禁持军严整,然以败亡之虏,不得与张辽、徐晃齐驱并驾矣。这个评价背后,是一个被时代洪流裹挟的军人,在道德评判与政治需要夹缝中的无奈结局。 (本文史实依据《三国志》及裴松之注) 发布于:天津市线上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